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
欢迎您来到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官方网站
协会动态
糖友来稿:两个让我伤楚而恐惧的数字
来源: 时间: 2014年09月28日 分享:
     我对17年、62岁这两个数字既伤楚又恐惧,原因是妈妈得了二型糖尿病后的第17个年头因并发心力衰竭而病逝,享年将近62岁(其实还差1个多月)。妈妈是在地震后患上的糖尿病,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听说糖尿病这个病名的。听医生说:糖尿病就是人的胰脏病了,胰岛素产生的少了,人身体中的营养——葡萄糖不能自身吸收,都会从尿中排出,所以糖尿病人的尿液是甜的。还听人说:将鸭子的胰脏在阴阳瓦上焙熟,吃了就能治疗糖尿病。我们托人买来鸭胰脏,给妈妈焙熟吃了,可妈妈的尿糖还是高,从此妈妈开始吃优降糖、消渴丸控制尿糖。因为那是在70年代中期,得糖尿病的人很少,除了可以用试纸测尿糖,没听说过定期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更没听说过打胰岛素可以控制血糖。因为医生告诉妈妈不能吃甜食,否则就会加重病情。从此,妈妈不敢吃任何甜食,连水果也不敢吃,顶多就是吃黄瓜、西红柿,甚至连水都不敢多喝,怕小便多了让营养从尿中排出。
    患病十几年中,从没定期进行过全面的检查,也没有听说过糖尿病会有各种严重的并发症。但在妈妈患病的十几年后,她就越来越瘦,终于在1993年先是肺部积液,后来因心力衰竭在11月13日病逝。此时是妈妈患病的第17个年头,年仅将近62岁,所以17年、62岁这两个数字深深的印在我的心中。这时我才知道糖尿病会有并发症,也会夺人性命!妈妈病逝的头几年,我一直想念妈妈,常常在梦中见到她,我怎么也想不通糖尿病为什么会让人的心肺出现衰竭致人死亡?从此我对糖尿病充满恐惧。
    妈妈在住院时医生告诉我们姐妹:你们都会有遗传糖尿病的基因,要定期检查。从此我就定期检查血糖、尿糖,生怕自己也患上可怕的糖尿病。但是糖尿病与我不期而遇,终于就在妈妈病逝的第四个年头的1997年10月的一天,我到医院测血糖竟然也高了,当时我年仅42岁,比妈妈还早两年患上了二型糖尿病。但那时不知糖尿病初期可以通过饮食与运动帮助控糖,也不知可用胰岛素进行强化治疗,只是不吃甜食了,可饮食没有控制,工作、家务忙也没时间进行运动。经过一次次的检查,血糖仍比较高,心中不禁产生了恐惧感。我时常想我比妈妈还早两年患上了糖尿病,现在控制的也不是很好,会不会17年后与妈妈的命运一样啊!患病初的那几年,妈妈17年糖尿病病史、62岁病世这两个数字更是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我开始思考:妈妈为什么因糖尿病并发症过早的离世,就是因为我们对延缓并发症的知识一无所知,妈妈的病逝是无知的悲剧!怎么才能控好血糖,延缓并发症,就是要多了解防治糖尿病的知识。因此,我开始对如何控制血糖的知识很关注。终于有一天在北京晚报上看到了同仁医院举行“糖尿病健康大课堂讲座”的通知,我立刻前往参加。内分泌科的杨金奎医生讲了许多有关糖尿病的知识,其中有两句话我印象最深刻。第一句是:胰岛素可以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第二句是:国外的糖尿病人很听医生的治疗指导,遵从医嘱让吃药就吃药,让打胰岛素就打胰岛素进行治疗,不像我国人那样爱听虚假广告或是道听途说…… 从此,我不听信任何根治糖尿病的什么药、什么茶的虚假宣传,很快到医院向医生申请打胰岛素,医生很惊讶的说:“你才得几年糖尿病就打胰岛素”?我说:“为了延缓并发症,我一定要打,不能像我妈一样那么年轻就病逝了”。在我的坚持下医生同意给我进行胰岛素治疗,那年好像是我患病的第四个年头。
    从此我更加关注各方面有关治疗糖尿病的信息,听说糖尿病人要每三个月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每年要检查眼底一次,我都认真的执行。但是随着病程的延长,我仍对17年、62岁这两个数字既敏感又恐惧。时间如流水,2010年3月我55岁光荣的退休了。有些学校返聘我去工作,我都一一谢绝,因为我觉得我的病龄离17年只差4年,我的年龄离62岁还差7年,退休了我第一件事应该住院,进行一次全身的检查,看看是否有糖尿病并发症。住院后经过全面的检查,各项检查结果基本正常,没有什么明显的并发症。我不禁感谢同仁医院举行的糖尿病健康大课堂讲座,更加感谢内分泌科的杨金奎医生,是他的讲座让我及时的使用了胰岛素,延缓了并发症。每次在电视台的糖尿病健康教育节目中看到杨金奎医生时,我都会感慨的说:是他救了我,有一天我一定要当面道谢。
    母亲是在患糖尿病的第17个年头,因病发心肌衰竭而离开人世,成为我心中永远的痛!今年也是我患糖尿病的第17个年头,通过各项检查只是低密度脂蛋白稍高一点点,暂时还没有什么明显的糖尿病并发症。我们母女俩都是17年糖尿病史,两个17年命运各不同。经过这一切,我深深的认识到:无知酿出了悲剧,知识改变了糖尿病,自我管理改变了命运!。其实我的家中还有一位糖尿病人的命运更是可以说明这个真理,那就是我的二姨。二姨在大庆生活,在患病过程中是“大庆糖尿病20年随访研究”的糖尿病患者,她定期住院检查、调理,适时地接受了胰岛素的治疗,她和母亲患病的日子相近,但是二姨是在今年春节期间病逝的,享年86岁,比母亲多活了24年。可惜当年路途遥远,交流较少,我在2012年到大庆看望二姨时才知道她参加“大庆糖尿病20年随访研究”的信息,二姨与母亲的命运相比是幸运的。
    2010年11月14日我积极参加了“世界糖尿病日”活动,结识了许多糖友,经糖友介绍参加了糖尿病医院的糖尿病自我管理培训学校,经过学习我掌握了自我管理的技能。我更深刻的认识到:糖尿病人经过自我管理,是可以改变命运的!通过不断地学习我总结出防治的理念:掌握预防糖尿病知识的健康人可以远离糖尿病;掌握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知识的糖尿病人,可以远离并发症,可以跟健康人一样同样享有幸福长寿的人生!也就是从那年起,我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学习糖尿病知识与防治糖尿病健康教育活动中,并发挥自己的做教师会讲课的特长,做出许多ppt课件,重新走上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讲台,向更多的人宣传防治糖尿病的知识。
    但是,随着自己的病程加长,年龄的增长,我仍然对17年、62岁充满恐惧,就连我的姐妹也都在我患病几年后,先后都患上了糖尿病,她们也对这两个数字既伤楚又恐惧,可以说这两个数字是我们姊妹心中的阴影。而且我一直有个愿望,就是能找到杨金奎医生,让他对我的病情进行全面的检查评估,让事实证明我不会重蹈妈妈的覆辙,让我们远离糖尿病并发症,忘掉这两个既伤楚又恐惧的数字。同时也要面谢我的恩人杨金奎医生,是他改变与拯救了我的命运!